要如何成為一個有錢的人?第一個直覺是賺很多的錢,但為什麼有些名人如運動名星、電影巨星,他們賺到我們覺得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卻仍然會搞到自己破產呢? 而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們沒有高學歷或是高薪的工作,卻可以累積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資產,並奉獻出來給社會呢?
《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是《華爾街日報》知名專欄作家,藉由本書傳達「善於理財」與「有多聰明」幾乎毫無關係,不過卻和「行為處事」有很大的關係。財務成功不是硬科學,而是軟實力,作者稱其為致富心態,本書不教你複雜的數學公式或技術分析圖,而是透過各種小故事,來告訴你相信,軟實力比金錢的技術層面更重要,以便每個人能做出更妥善的財務決策。以下分享幾個我覺得對一般投資人很有幫助的財務觀念,大家應隨時謹記在心:
- 注意運氣和風險在投資中扮演的角色,並預留犯錯空間
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或失敗時,總是會主觀的去判斷他一定是做了什麼正確或是錯誤的事情才導致這樣的結果,但有時可能只是剛好他的運氣好或不好造成的,而風險與運氣是一體兩面。
在投資領域中,常會出現有人因為買了飆股一夜致富,像疫情期間,航運股如長榮海運,受惠於國際運價上掦,股價大漲,這時出現許多航海王,因為他們買了相關股票大賺一筆,甚至直接達到財務自由,讓許多投資人羨慕不己,也懊悔自己沒有跟上風潮;另一種情境,隨著疫情趨緩且各國邊境開放,航空業迎來曙光,其中星宇航空的股票,在短時間內暴漲,一度成為航空業的股王,不過一下子又突然下跌,甚致有投資人在網路上成立「星宇航空套牢自救會」,個別看到二個案例時,你可能會稱讚投資航運股的人很聰明懂的看趨勢,看到後面投資航空股的人,又會嘲笑說他們不懂風險才被套牢,但我們真的能夠區分何時為運氣?何時為風險嗎?
因此我們不應聚焦特定人士與個案研究,而是應該更關注廣泛適用的模式,模式愈常見,就愈容易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上。既然無法完全分辨運氣與風險,如何增加投資上的勝算呢? 書中提到可利用班傑明˙葛拉漢提出的安全邊際,你可以稱為預留犯錯空間,或預留多餘部位,我們不必把眼前的世界視為非黑即白、可預測或全憑運氣,所謂灰色地帶是指,追求可能可以接受的結果。所以,一部分策略充分預留犯錯空間(即現金),另一部分的策略忍受痛苦(即股票),就比一些賠光錢、被迫出場的人有優勢,可以讓自己在出錯時投入更多資金。我想這也是準備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因為你無法完全預期投資市場的狀況,若手頭上有現金,在遇到市場走下坡時,不至於慌張甚至被迫賣出投資標的。
作者認為理財最大的單點故障就是,只依靠一份薪水來支應短期花費所需,卻沒有存款。這樣可能造成入不敷出的情況,我們應該要為了不可能預見的未來保留存款,每項計畫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你的計畫做計畫,而不是按照計畫做事。當你在對你的想法做出長期計畫決定時,要記住二件事:
(1) 我們的財務計畫要避免走極端。在工作生涯的每個時間點,力求每年有足夠金額的存款、足夠的自由時光、沒有太多的通勤時間,與至少有足夠的家庭生活時間等目標,就會讓自己堅守一套計畫的機率增加,而且避免因為哪一天其中某件事情落在光譜極端時而感到後悔。
(2) 我們也應該要接受自己實際上已經改變看法。我們要接受人生沒有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就是將決定牢牢的固守在過去付出卻無法獲得回報的努力。你要擁抱這個構想:一旦你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比起靠著呼吸器苟且偷生,不顧一切的拋棄過去的財務目標,可能是一個讓未來遺憾達到最小的好策略。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個事物都有價格,但價格沒有全寫在標籤上
要如何累積複利效果,最好的方法是「長期持股」,但實際要執行起來卻不簡單,尤其遇到股市崩盤時,要維持長期持有更是考驗人性。作者認為成功的投資法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一樣,都需要一個價格,但它的計價單位並非金錢,而是波動性、恐懼、懷疑、不確定性和遺憾,除非你及時應付這些情緒,不然很容易忽視它們。我們應該把市場波動視為手續費,而非罰款,這種心態讓你堅持夠長的時間,將投資收益朝向有利方向發展的重要部分。波動性/不確定性的費用,也就是取得報酬的代價,可以說是入場費,好讓你獲取遠高於現金與債券的報酬。許多人投資股票都是想要獲利,但又想要避開市場的波動,所以會很在乎股票的漲跌,買進後若下跌就很緊張或是急著出場,這都是將市場波動視為罰款,才想完全避開的心態,但我們應該將其視為手續費或是迪士尼樂園的門票,認為這是值得付出的入場費,雖然不保證未來確實會完美,畢竟有時候迪士尼樂園也會下雨,但若你視入場費為罰款,你就永遠無法享受帶來的魔法。
為投資付出的心血與投資結果幾乎毫不相關。理由在於,這個世界是由長尾所驅動,也就是極少變數會產出極大部分的結果。任何一件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長尾事件(tail event)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是千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的少數事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曾說「你看對或看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對時賺了多少錢,看錯時又賠了多少錢。」你大可搞砸一半的機會,最終仍可以大賺一筆。
因此我們不需要認為自己永遠會在投資上做出正確的決定,就算是股神巴菲特也做不到,我們只要選擇穩健投資標的,如美國市場的S&P 500,然後耐心的等待市場的長期報酬,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獲利。
- 複利效果:需要靠時間累積
有超過二千本書在談華倫˙巴菲特的致富之道,很多都寫得很好,不過只有幾本書注意到最簡單的事實:巴菲特的財富不單單是因為他是頂尖的投資人,更因為他從小就已經是投資好手。巴菲特845億美元的淨資產中,有842億美元是在50歲生日之後才得到的;815億美元則是在他60多歲有資格加入社會安全計畫時得到的。他成功的真正關鍵在於,他在75年來都是傑出投資人,如果他30多歲才開始投資,60多歲就退休,那就不會享譽全球。因此可知,他的技能是投資,但他的祕訣是時間,這就是複利發揮威力的結果。
- 掌控你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在年輕剛出社會的時候,完全投入在工作上,尤其在科技業工作時,幾乎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結婚有了小孩後,才深刻體驗到時間的可貴,想要擁有更有彈性的工作來陪伴及照顧孩子;就像作者在本書中表達的,只要你想要,你就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這樣的能力是無價之寶,也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書中舉了成功企業家瑞克˙席佛斯(Derek Sivers)的致富故事,他曾做著最低工資的工作,但努力存錢,在二年後二十二歲時,存到一萬二千美金,他就有能力辭掉工作,轉行當全職音樂家,並透過幾場演出邀約,可以負擔生活費,所以他認為他自由了。當他對朋友說完這個故事時,朋友說:「不只這樣,你還賣掉自己的公司,那又怎麼說?」,他說:「不對,那件事對我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不過就是銀行戶頭多了一些錢。真正的分水嶺發生在我二十二歲那一年。」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發,達到致富的關鍵是要達成時間上的自由,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創造更多掌控時間的能力,不管是建立自主又自由的工作,或是努力存錢累積資產,達到財務自由。
結論
作者的投資策略不仰賴挑選正確產業,或是下一場經濟衰退的時機,而是高儲蓄率、耐心與認定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幾十年創造價值的樂觀心態。無論如何儲蓄或投資,他很確定永遠以財務獨立為目標,也永遠都會盡一切努力讓晚上可以睡好覺。
透過本書了解到,致富的關鍵不在於賺了多少錢,而是存下了多少錢,以及對待金錢的正確觀念,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財務獨立,以及掌控時間的自由,期許自己透過正確的投資觀念及長期累積資產,逐步達到財務自由及人生的自由。